常规磁共振成像在腭部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 者 : 王红
学位授予单位 : 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曹代荣
学位年度 : 2017
关键词 : 磁共振成像;腭部;肿瘤;鉴别诊断
摘 要 : 目的:分析腭部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资料及常规磁共振影像学征象,探讨常规MRI检查技术在腭部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105例腭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检查及经病理学证实。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主治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常规MRI平扫+增强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评估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度、病灶内部信号特征(囊变/坏死)、强化程度、包膜、邻近结构侵犯、神经周围播散和转移性淋巴结的影像征象。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位阅片主治医师间影像征象的一致性。患者的年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病灶的影像学征象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寻求最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征象。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05例腭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其中男76例,女29例,年龄53.0±17.1岁(0.7-85岁),恶性76例,良性29例。(1)恶性组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51/76,67.11%),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9/76,11.84%)及腺样囊性癌(6/76,7.89%);良性组中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17/29,58.62%)。恶性组中57例为男性(57/76,67.11%),明显多于良性组(15/76,67.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7.0±15.9岁,明显大于良性组(44.0±17.9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组病灶以边界不清居多(40/76,52,63%)、形态上多为斑片状或不规则状(64/76,89.65%),而良性组病灶以边界清楚多见(20/29,68.96%),形态以卵圆形或圆形多见(17/29,58.62%)。两组间病灶边界及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组中20例病灶边缘出现低信号包膜(20/29,68.96%),其中15例为多形性腺瘤(15/20,75.00%)。恶性组中仅4例病灶边缘出现包膜,两组间出现包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恶性组中出现邻近周围结构侵犯(45/76,59.21%)、骨质破坏(38/76,50.00%)分别明显多于良性组(3/29,20.34%)、(2/29,6.89%)。恶性组中,13例发现神经周围播散(13/76,17.10%),其中鳞癌7例,腺样囊性癌2例,粘液表皮样癌4例,而良性组均未发现神经侵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恶性组中出现淋巴结肿大19例(19/76,25.00%),其中10例淋巴结内部出现坏死(10/76,13.15%);良性组中发现淋巴结肿大3例(3/29,10.34%),但3例内部均未发现坏死。两组间淋巴结内部坏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大小、形态及边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的边界、有无包膜及患者的发病年龄是鉴别腭部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重要因素,其中以肿块的边界最具有鉴别诊断价值(β=4.724;OR=112.648)。腭部病变如出现边界不清,无包膜且患者年龄偏大,其预测恶性肿瘤的精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9.4%。结论:(1)腭部恶性肿瘤好发于男性患者,且发病年龄大于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腭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常规MRI征象如病灶的形态、边界、有无包膜、邻近结构侵犯、神经周围播散及淋巴结内部坏死有助于腭部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3)病灶的边界、包膜及患者的年龄在腭部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腭部病变出现边界不清和无包膜等影像学征象,且患者发病年龄偏大,高度提示恶性肿瘤的诊断。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