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结构解剖边界与体表标志的位置关系
作 者 : 徐建华
学位授予单位 : 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阚世廉
学位年度 : 2014
关键词 : 腕管;骨性结构;屈肌支持带;解剖;体表标志;有限切开;腕管松解术;手术效果
摘 要 : 目的:研究腕管骨性结构和屈肌支持带解剖边界与特定体表标志的位置关系,为腕管松解术术中切口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探讨按照我们预先设计好的切口进行腕管切开松解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材料与方法:首先,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5名,平均年龄37.1岁。在手掌人为地选取八个线性体表标志,并选取八根金属克氏针,按八个线性体表标志的位置依次将克氏针固定于手掌。然后于X线下透视,获得等大的腕手标准后前位像。在影像资料上,测量克氏针与相应腕管骨性标志的距离。其次,选取12例诊断腕管综合征行腕管切开松解术患者。其中女10例,男2例,平均年龄53.7岁。在我们改良的传统切口腕管松解术中,辨认屈肌支持带的最远端及最近端,然后各插入一枚无菌克氏针,针的两端置于皮外。将患手置于C臂机上透视,使手掌完全贴附于透视板,获得等大、标准的后前位像。在影像资料上测量克氏针投影到骨性标志的距离,利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研究各测量数据与年龄、身高的相关性,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各测量数据的性别、侧别差异性。最后,对2013年10月到11月于我科就诊的10位确诊腕管综合征患者,按照预先设计的切口,即中环指指蹼轴线上、手掌近段1/3全长纵向切口,进行手术。最终有8例患者采取的是我们预先设计的切口,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55.6岁。术后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在30位志愿者的测量数据中,我们发现所有手掌近、中1/3水平线均位于钩骨钩远端以远;除4例(女1例,男3例)资料的远侧腕横纹位于豌豆骨近极以近外,其余26例均位于豌豆骨近极的以远;所有资料的示中指指蹼轴线均位于舟骨结节尺侧缘的桡侧,所有中环指指蹼轴线均位于钩骨钩桡侧缘的桡侧;所有资料的环指轴线均位于钩骨钩桡侧缘的尺侧;所有资料的中指轴线均位于舟骨结节尺侧缘与钩骨钩桡侧缘之间。各组数据与相应的年龄、身高均无明显相关性,且在手的侧别上无明显差异。而在性别上示中指指蹼轴线到舟骨结节尺侧缘距离、中指轴线到钩骨钩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到掌正中线平分线距离、钩骨钩桡侧到舟骨结节尺侧缘距离、钩骨钩远端到豌豆骨近极距离的差异性明显,其余数据在性别上无差异性。对12例行传统切口术式的腕管综合征患者,所有的屈肌支持带远侧缘均位于钩骨钩远端、大多角骨远端连线以远,所有屈肌支持带近侧缘均位于豌豆骨近极水平线以远,屈肌支持带的平均长度为32.8mm。利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按P<0.05的标准,尚不能认为手掌近、中1/3水平线和钩骨钩远端的距离与屈肌支持带远侧缘和钩骨钩远端的距离之间有差异(P=0.066);且远侧腕横纹和豌豆骨近极的距离与屈肌支持带近侧缘和豌豆骨近极的距离之间无明显差异(P=0.901)。另外,通过预先设计的切口,8例患者的屈肌支持带远、近端都能被显露,并且韧带全长在直视下被彻底切断。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二日6例患者的麻木或疼痛症状好转,2例患者的症状无明显变化。术后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不少于3个月(3-4个月)。根据Kelly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其中优3例,良4例,一般1例,无症状恶化或不缓解的病例,且无复发病例。2位患者存在切口周围轻微疼痛,对日常生活无影响。结论:对大多数人,远端腕横纹位于豌豆骨近极以远,且非常接近;中指轴线位于腕管偏桡侧,手术于此线切口对正中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较大;中环指指蹼轴线位于腕管尺侧半、钩骨钩桡侧缘和正中神经尺侧缘之间,于此轴线上切口可以降低损伤正中神经的风险;环指轴线超出腕管范围,此处切口不利于腕管的松解,并且还有可能损伤Guyon管内的尺神经、动脉;示中指指蹼轴线和环小指指蹼轴线明显超出腕管范围,尚未发现临床意义。手掌近、中1/3水平线与屈肌支持带远侧缘接近,远侧腕横纹与屈肌支持带近侧缘接近。中环指指蹼轴线、近段1/3手掌全长纵向切口是可行的,实践证明其具有一定的优势,术中能够充分显露并切断屈肌支持带,相对安全可靠,并发症罕见,对手掌皮神经损伤最小化,术后局部疼痛轻微、少见。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